医药网8月31日讯 8月20日,第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在上海正式开标,随后此次药品集采平均价格降幅达53%,最高降幅高达95%的新闻冲上了热搜。
8月26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也获得了公共极大的关注。
药价、医疗保障机制一举一动都触动到民众的神经。
本次采购共有189家企业参加,产生拟中选企业125家,拟中选产品191个,拟中选产品平均降价53%,最高降幅95%。
对于药价下调有人表示拍手称欢,例如此次药采涵盖的糖尿病药二甲双胍竞争白热化,降幅高达90%以上,对于长期需要服用的糖尿病患者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件大好事,但同时也有许多的人提出疑问,药价低至1.5分/片的药,药效能保证吗?
另一方面,药企面临药品集采残酷的“价格绞杀”,却又挤破头了的往里冲,这是为什么?
全国药采的门槛——一致性评价
本次采购共纳入56个品种,品种数量接近前两批之和。参与集中采购的药品必须为原研药或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
何为一致性评价?
药品一致性评价,指的是仿制药必须和原研药“管理一致性、中间过程一致性、质量标准一致性等全过程一致”的高标准要求。《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的未通过药品质量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将不予再注册和注销其药品批准证明文件。
仿制药具有无法比拟的价格优势,本次全国药品集采中标的基本是仿制药,所以一致性评价成为保证仿制药药效的关键所在。一致性评价整个流程耗时约20-28个月,费用昂贵,业内估计一个药品做完一致性评价大约需要500万-1000万的费用。
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道:“这点钱对于大药企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很多仿制药企业来说,这是一整年的营收。”
一致性评价不仅是对药品的一个质检标准,更是药企参加全国药采的一道门槛。
全国药采的诚意——带量采购
全国药采另一个绕不开的名词是带量采购。正如字面意思,带量采购就是在招标公告中,会公示所需的采购量,投标过程中,除了要考虑价格,还要考虑企业能否承担起相应的生产能量。
2019年12月10日,国家医保局印发《关于做好当前药品价格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深化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坚持“带量采购、量价挂钩、招采合一”的方向,促使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带量采购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在保证量的情况下,以量换取低价。
老吴是一位在医疗机构管理部门奋斗了二十几年的老同志,他见证了药采这十几年来从以省为单位集中采购到全国集采的变迁史。他认为:“带量采购首先肯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对老百姓来说以更低的价格拿到了同等药效的药品,减轻了负担。对国家来说,节约了医保的开支。”
在提到对医疗机构产生的影响时,他说:“对医疗机构来说,担心的有两点,一是患者对药品疗效的认可度和对医疗机构满意度的考核之间的平衡关系,二是带量采购有量的要求,会给医疗机构带来一定压力,同种药品采购量不能少于去年。”“对了,全国药采还有一个很大的功劳,就是挤掉了中间的医药代表。”老吴笑着补充道。
将来大众还用得上原研药吗?
相比较仿制药这头竞争“白热化”,另一头的原研药则是“集体的撤退”。
在中选名单中,大部分原研药因报价过高而未中选,被国内仿制药取代。原研药参与度高、中选少,那么将来大众还用得上原研药吗?
按照2019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的通知》,原则上对同一通用名下的原研药、参比制剂、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医保基金按相同的支付标准进行结算。医保患者想买价高的药品,就得自付更多费用。
记者了解发现,药品集采虽然覆盖了大部分用药需求,但还是留有少量未采集药品的空间。以浙江为例,带量采购药品与非带量采购药品比例为6:4,即医疗机构在满足6成带量采购药品的基础上可以订购4成比例的非带量采购药品。
某医药公司销售经理小王告诉记者:“对于原研药来说长期以来的口碑、受众度一直都在,部分患者依然会通过药店、民营医疗机构等渠道购买。”她表示,对于仿制药企业而言,不进带量采购肯定是死路一条。但对于原研药企而言,不降价可能能维持之前的优势,这也是企业所考虑的。
药价低了,对药企是好是坏?
正如全国药采竞标现场的一幕:一位参与竞标的药企人员走出会场时遗憾,“差几厘,我们就中了,哎”, “不中也不是什么坏事”,同行人员安慰道。短短的对话道出了参与竞标药企的矛盾心理。
业界对此也有不同的观点。
在百创资本研究部研究员肖春城看来,带量采购常态化将重塑医药行业市场格局。政策目的很明确,即医保控费。在节约医保开支的同时,发展国内相对较弱的医药产业。也就是把一些较低端的、竞争充分的仿制药进行带量采购,并把其降价结余的资金用于把更多创新药、高难仿制药以及临床急需的药品纳入医保。
药企的销售经理小王也认为:“对于中标的大药企来说,中标只是保障了药品的销售量和现金流,但是靠这点极低利润去补贴开发研制新药是不可能的,所以药企也明白仿制药的路会越走越窄,肯定需要研发自己的拳头产品。”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一味的追求药价低,不应该成为全国药采最重要的目的。
作为医疗机构最一线的老吴认为,带量采购降低企业推广费用和销售费用,需挤出合理的药品利润空间,让利患者。但一味追求低价,不利于企业对药品质量把控和供药的积极性,目前,就有个别药品长期处于供货紧张的状态。“一瓶盐水比一瓶矿泉水的价格都要低,盐水的生产标准和矿泉水不是一个量级,这正常吗”老吴打比方说道。
这也是很多原研药企在“拼底价”和“保成本”间的矛盾:中了意味着在“底价比拼”中获胜,但后续仍将面临一系列成本问题,例如辅料价格、包装配送等。中标损失更大或是原研药企不愿降价的主要原因。
摸着石头过河
与前面两批药品集采相比,第三批采购从集采、支付、预付回款、落地使用等,均已形成常态化机制,经过前两批集采,企业已适应现有集采机制。
药品集采新常态下,原研药企业采取新的营销策略,基本放弃集采市场的争夺。这就意味着原研药企的绝对市场份额将被成功入围的仿制药企分割。
“集采中最大的赢家,应该就是此前在药品市场份额较小的‘光脚’企业,比如诚意药业、华海药业、普利制药等。”信达医药首席分析师杨松说道。所谓”光脚企业”就是指此前市场份额较小,可以通过国家药品集采打开大范围的市场,业绩增幅明显的企业。对于那些产能规模较大、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国家集采是实现借风起航反超原研企业的绝佳机会,而对于那些押宝在某个特定品种上的中小药企,中标与否就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从2019年4月试点启动以来,与市场、药企三方处在适应和磨合的阶段,如何保障患者用得起药,如何更好的发挥医保基金的功用,如何促进医药企业更加健康良性的发展并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将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