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7月15日讯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虽然目前国内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但部分国家疫情依然严重。在应对本次新冠疫情过程中,医学界发现了一系列有望改善新冠患者病情的药物,其中国家卫健委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就将人免疫球蛋白以及康复者血浆两种血制品列入治疗用药目录。同时,包括人血白蛋白以及人纤维蛋白原也可以改善重症新冠患者继发的休克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国内外部分血制品企业也启动了抗新冠病毒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的开发,试图通过将康复者血浆中特异的抗新冠病毒抗体灭菌提纯以提供更为安全高效的抗新冠病毒人免疫球蛋白。
2020年一季度疫情无碍血制品市场增长。在行业整体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严重、样本医院销售额出现-25%增长的情况下,今年一季度血制品市场依然达到了4%的增长,其中人血白蛋白和人免疫球蛋白分别位居最畅销药物榜首和第3位。
供应端新环境
采浆能力全球第二,依然短缺
血制品由于源自健康人血浆,因而来源受限,很长一段时间,国内血制品供给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作为战略资源品种,血制品在应对战争、自然灾害以及重大疫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WHO一直呼吁各成员国实现血制品的自给自足。鉴于此,我国也加快了血制品领域的发展。其中,最为制约行业发展的血浆采集方面,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2019年中国年采浆量约为9200吨,同比增长6.7%,近8年年均增长11.5%,血浆采集能力已经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位。
尽管近年来国内血制品行业发展迅速,但市场规模与西方相比仍有巨大差距,特别是人免疫球蛋白以及凝血因子人均用量尚不及西方的10%,即便与WHO提出的人均血制品需求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次为应对新冠疫情,几乎国内所有的血制品企业都加班加点,才为市场多增加了50%左右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静丙),以满足临床对静丙的巨大需求。同时,新冠疫情之下,国内血浆采集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短期内由于之前血浆存留等因素对于市场的影响还未出现,但如果疫情持续,未来国内血制品产品供给将面临新一轮短缺。
疫情影响?中美关系影响?
更为关键的是,尽管中国血浆采集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但占比尚不及全球的15%。几乎全球所有国家血制品都依赖美国。根据国际血浆蛋白治疗协会(PPTA)的数据,2017年全球血浆供给能力(含回收血浆)为5.7万吨,其中美国就高达3.8万吨。血浆已成为美国排名第11位的最具价值的出口资产,产品价值高达260亿美元。
根据2019年中检院血液制品批签发数据,2019年白蛋白批签发总量为5325万瓶,其中约六成为进口白蛋白,鉴于白蛋白供给依然偏紧张,也就是说,中国白蛋白市场60%依赖进口,而这其中绝大部分来源于美国。2019年以来尤其是近期,中美问题愈加严峻,不排除未来中国白蛋白进口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国际尤其是美国的疫情也对血制品的供给带来挑战,WHO指出,COVID-19大流行减少了血液和血液成分的供应,将对许多国家造成不利影响。即便在血制品供给最为充沛的美国,部分血制品短缺现象也逐步发生,FDA就于不久前将两种免疫球蛋白产品列入短缺药品清单。
临床需求的提升、国际冲突的不确定性以及疫情的影响都提示,国内血制品供给能力还需快速提升。为尽可能实现血制品自给自足,国内血制品市场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医院大品种
2020年6月财富杂志发表的分析报告“Plasma Fractionation Market 2020-2026”预测,2026年全球血制品市场规模将增加到386.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6%。皮下注射人免疫球蛋白、高浓度静丙、α1-抗胰蛋白酶以及vWF因子等产品是主要推动市场发展的品种,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市场是增长最快的区域。
在国内,血制品市场是增速最快的用药类别之一,血制品样本医院整体销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5%以上。特别是2020年第一季度,在行业整体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严重、出现-25%增长的情况下,血制品市场依然达到了4%的增长,样本医院销售额为18.2亿元。其中人血白蛋白和人免疫球蛋白分别位居最畅销药物榜首和第3位。
人血白蛋白:进口产品份额持续提升
人血白蛋白长期位居样本医院最畅销用药首位,2019年样本医院销售额为37.9亿元,同比增长23.6%。白蛋白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低蛋白血症和休克治疗中有巨大的作用。此外,2018年欧盟EMA从安全性角度建议羟乙基淀粉退市的事件,进一步增加了人血白蛋白的市场机会。
根据最新的批签发信息,2020年前5个月,中检院白蛋白批签发量达到了创纪录的2668万瓶,折算成全年则达到6400万瓶。按照目前的生产技术水平,6400万瓶白蛋白需要接近2.3万吨血浆,目前国内采浆量仅为0.9万吨。供给的不足,以及国内血制品企业将生产重心放在疫情急需的静丙上,导致2020年第一季度国产白蛋白样本医院市场占比降低到24%,而三大跨国血制品巨头CSL贝林、基立福和武田市场份额均超过20%。
人免疫球蛋白:疫情因素用量大增
人免疫球蛋白在国际上一直都是最为畅销的血液制品,临床适应症几乎覆盖了全部常规治疗科室。人免疫球蛋白具有的双重免疫调节作用使其不仅可以用于免疫低下相关疾病,也可用于免疫异常亢进疾病。在国内主要使用的制剂为静注剂型,临床一般称为静丙。本次新冠疫情,静丙被列入了国家卫健委新冠诊疗方案和多个医疗机构或组织的新冠推荐治疗指南中。在疫情最为严重的美国,IDSA(美国感染病学会)同样将静丙列入COVID-19患者诊疗推荐用药中。
2020年第一季度,样本医院静丙销售额为5.45亿元,同比增长26.2%。作为最畅销用药中唯一销售额增长的品种,产品从2019年排名14位跃居到2020年一季度的第3位。
当然,这一数据与疫情直接相关;而在欧美,静丙使用更为广泛的是自身免疫疾病。目前中国静丙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观念也正在迅速提升。仅2019年中华医学会牵头编写的涉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指南中,包括格林巴利综合征、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变等5种疾病都将静丙列为一线治疗药物,扩展了静丙的应用范围。
新增长机会
凝血因子:“预防治疗”的中国空间很大
凝血因子是一组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血浆蛋白组分,一共有10余个类别,在某些生理或病理状态,体内凝血因子水平会降低,如果该状态持续则将导致出血发生或加重。
凝血因子临床最大的应用领域是甲型血友病,临床对于甲型血友病均建议补充人凝血因子Ⅷ或其重组产品。不过,相比于欧美普遍推荐凝血因子预防用药的方案,国内依然普遍沿用按需治疗的方案,这使得国内人均凝血因子用量尚不及西方的十分之一。
《血友病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指出,随着医疗保险和药品供应条件的改善,我国已具备血友病预防治疗的基本条件,应积极推行预防治疗,以降低我国血友病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随着预防用药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凝血因子市场将驶入快车道。
鉴于来源和病毒安全性的优势,中国凝血因子Ⅷ市场主要被重组产品占据,近三年一季度样本医院凝血因子Ⅷ市场重组产品占比分别为64.7%、67.3%以及73.3%。目前重组产品均为外企占据,其中占比最大的为拜耳的拜科奇/科跃奇。不过,国内多家企业的重组凝血因子Ⅷ也在布局,有望给血友病患者提供更多的用药选择。
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巨大的研发价值和市场潜力
不久前,CSL、武田等六家跨国血制品企业发起成立了一个公益性联盟,共同开发抗新冠病毒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相较于新冠康复者血浆,抗新冠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有更强大的抗体作用和极低的病毒风险。这一产品若上市,无疑将对新冠病毒患者治疗带来巨大帮助,也再一次提示了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的巨大价值。
目前,全球获批的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有10余种。不过在国内,仅有针对破伤风梭菌、狂犬病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这3种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产品。在中国这三种疾病感染率依然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国内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市场始终保持快速增长。
2019年国内样本医院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市场达到5.2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7.4%。2020年受疫情影响普通急诊几乎停滞,这影响了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的销售,但随着疫情影响减弱,这一问题将不再存在。
关于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产品,还有一系列在研的新产品,这些品种将进一步扩充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产品类别,带来新的市场增长机会。